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,马克思主义学院于3月25日在教学楼212开展全校学习委员对授课教师评议的活动。本次评议旨在全面了解教学现状,发现问题短板,推动教学改革,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、理论性和亲和力。学校副校长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边清泉主持会议,学院助理陈太明、卿川参加了此次会议。
此次的评教内容包括教学秩序、教学方法、教师工作态度、课堂纪律、教学效果等,较全面的涉及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及师德师风问题。评教过程中,学生重点对各科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,提出了教学中一些需要改进的环节和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及想法,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。学生踊跃发言,如实中肯地对教师进行了评价。大部分教师得到学生们的高度认可,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肯定,现场气氛热烈。
具体内容如下:
1. 教学秩序
亮点:90%学生认为教师课堂管理规范,课程进度安排合理,教学环节衔接流畅。
建议:部分学生反映个别课程存在“前松后紧”现象,建议优化时间分配,增设阶段性小结。
2. 教学方法
亮点:85%学生认可教师采用案例教学、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方式,课堂互动性强。
不足:20%学生提出部分理论内容讲授较抽象,建议结合“乡村振兴”“数字经济”“人工智能”等现实案例深化理解。
3. 教师工作态度
满意度:95%学生高度评价教师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,认为教师备课充分、答疑及时。
期待:希望教师进一步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,加强课后针对性指导。
4. 课堂纪律
现状:88%学生表示课堂纪律良好,但少数班级存在迟到、手机使用、睡觉等问题。
建议:强化考勤管理,增设课堂互动环节(如随机提问)以提升专注度。
5. 教学效果
成效:82%学生认为课程加深了对该门课程的理解,并能联系实际分析问题。
短板: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足,建议增加“社会调研”“热点辩论”等实践教学形式。
针对以上问题,我院边副校长提出了以下要求: 1. 优化教学管理。坚决按教学大纲及教案授课,避免“前松后紧”;建立课堂纪律抽查机制。 2. 创新教学方法。推广“问题导向+案例嵌入”教学模式,开发“新时代思政案例资源库”。 3. 强化师生互动。按要求进行课后答疑,试行“一对一学业辅导计划”;鼓励教师使用线上平台(如学习通)进行延伸交流。4. 深化实践教学。每学期开展1次“行走的思政课”(如红色基地研学、社区志愿服务),并纳入课程考核。5. 完善反馈机制。推行“每月教学小结会”,动态收集学生意见,及时调整教学策略。
本次评议活动为学院精准把脉教学质量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据。下一步,学院将聚焦学生关切,落实改进措施,持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、感染力和实效性,切实肩负起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使命担当。